三十五年來,我們黨在對計劃和市場、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認識上艱辛探索、不斷深化,并取得歷史性突破。習近平同志多年來對市場規律的實踐探索和論述,就生動體現了這一探索過程。
市場的價值法則使許多人變得聰明能干起來
1983年12月22日,習近平同志在正定縣發展商品生產三級干部會議上指出:廣大農村正在經歷著一場偉大的歷史性變革,我們要繼續放寬政策,搞活農村經濟,使農民有更多的發展余地,必須走發展商品生產的道路,一定要樹立“不抓農業不穩,不抓工業不富,不抓商業不活”的指導思想,站在發展商品經濟的高度上總攬全局。他強調,認定優勢,發揮優勢,是加快商品生產發展的前提條件;指出,商品經濟是一種開放性經濟,要加快其發展,必須實行開放性政策,把內部的和外部的各種有利條件都充分利用起來。
在1984年1月的正定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強調指出,要把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大力發展商品生產上來。各級領導都要用商品經濟的觀點,從流通、信息、人才、技術、政策等方面總結經驗,采取措施,搞好改革,做好工作,使我們領導的思想、作風、管理手段等適應發展商品生產的需要。
1984年2月,習近平同志在正定縣委會上指出,信息是商品生產的耳目和神經系統;提出要形成一個以縣信息中心為中樞的“蛛網型”信息網。要有計劃地在全國各地設立固定信息點,廣辟信息渠道,并學會捕捉、分析和利用信息,使信息盡快轉化為財富,轉化為生產力等。他還指出,流通是商品生產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抓生產必須抓流通。要通過多種渠道,擴大和爭取市場,主攻石市,擠入京津,咬住晉蒙,沖向全國。有條件的要力爭打入港澳和國際市場。千方百計使正定縣商品流通處于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常流不溢的良好狀態。
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市場的重要性,提出要依托城市,大力發展商品生產。在實踐中正定總結出: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長,補其所短,應其所變“二十字經”,大力開發“縫隙經濟”,積極為石家莊市拾遺補缺,努力開拓商品生產門路。
要樹立“市場為主導”的戰略思想
在寧德,習近平同志提出,經濟建設就是最大的政治,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閩東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1989年他在論畬族經濟的發展時強調:要樹立商品經濟觀念,這是開放的前提條件。畬族經濟的發展,既需要外力的幫助和推動,更需要內在活力的啟動。要啟動內在活力就要把原始的、自然經濟的封閉保守的觀念,改變為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新思想、新觀念。
習近平同志把發展閩東經濟的指導思想歸結為“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注重效益”。他強調:開發和扶貧對閩東來說,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所以都應統一于商品經濟規律的運動之中;資源開發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市場需要,從立足于本地資源這個角度看,我們很有必要樹立“市場為主導”的戰略思想,并由此確立一條“市場—技術—資源”的發展戰略。
深化市場取向的改革,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在浙江,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市場經濟必然是法治經濟,多次提到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指出深化市場取向的改革,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即“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這“兩只手”之間的關系。改革逐步推進到一定的時候,“兩只手”應該是這樣的關系:在經濟社會協調上,市場這只手更多地調節經濟,政府這只手則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在經濟運行上,市場這只手調節微觀領域的經濟活動,政府這只手用來制定游戲規則、進行宏觀調控;在公平與效率上,市場這只手激活效率,政府這只手則更多地關注公平;在城鄉發展上,城市的發展更多地依靠市場這只手的作用,農村的發展則由政府這只手承擔更多的職能。當然,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但必須沿著這個方向,不斷深化改革。
他要求進一步加強現代產權制度建設,推進省屬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和民營企業的制度創新,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從根本上解決低水平重復投資問題;另一方面,他強調:在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產權轉讓的具體操作過程中,必須守住一條“底線”,就是一定要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決不能出現低估賤賣、暗箱操作、自賣自買的現象。
他熱情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堅持觀念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尊重和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使千百萬農民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在經濟協作方面,習近平同志提出要接軌上海,參與長三角地區交流與合作,強化區域分工、互補協作意識,淡化“楚河漢界”。努力實現市場相通、體制相融、資源共享、交通共連、人才互通、產業互補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等。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市場經濟,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有機統一;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堅持在實踐中深化學習、在學習中深化實踐,不斷研究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學會正確運用“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成為善于駕馭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行家里手。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不斷提高對市場規律的認識和駕馭能力,正確處理市場和政府關系,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邁出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