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是全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全體中華兒女不分地域、不分民族所共同具有的中華民族精神。中國歷史悠久,從秦始皇統一中國起,現在國內的各民族及其祖先,都共同生活在一個國家里,在共同的山河疆域內,統一的國家治理下,共同地生存和發展,雖然也有過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但終究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國從民族起源到中華民族形成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的發展特點。近代以來,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的中華各族兒女,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斗爭中,同生死,共命運,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在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凝聚力,是民族的魂。這一民族精神的底蘊是很深厚的,因為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
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是自覺的民族精神。在愛我中華的情感中,固然蘊含著親情、鄉情、國家情,但中華愛國主義已經不只是那種“就是祖國的炊煙也都感到親切和香甜”的自發的原始的民族感情,而是已經具有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內涵的自覺的民族精神。它是在近代以來歷史地形成的。中國早已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傳統,但自鴉片戰爭以來,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各族人民都共同遭受著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長期苦難。從悲憤中奮起的中華兒女,“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地抗戰不歇”。在反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長期斗爭中,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各個時期:五四運動和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這一解放事業的斗爭過程中,一直遵循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導,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我們正竭盡全力把祖國的勞動群眾(即祖國十分之九的居民)的覺悟程度提高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程度”(列寧),使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從自發到自覺。中華愛國主義已經成為具有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覺悟的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
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的報告指出:“愛國主義就是國際主義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的實施。”這是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對中華愛國主義所作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論斷。它精辟地闡明了中華愛國主義的國際主義屬性。列寧說:“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和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這是兩個不可調和的敵對口號,這兩個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兩大營壘相適應的口號,代表著民族問題上的兩種政策(也是兩種世界觀)。”我們的世界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愛國觀不是民族主義而是國際主義的,愛國主義是與國際主義相結合的愛國主義。毛澤東這一論斷的科學性已經為歷史的事實所完全證明。中國的抗日戰爭不是中華民族與大和民族的戰爭,而是中國人民(也包括日本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它既是中國反對外國帝國主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是中華愛國主義的大發揚,也是其國際主義精神的充分體現。中國人民的長期抗戰和巨大犧牲,為全人類的正義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日本的侵華戰爭,不僅是損害中國人民、損害世界人民的,也是損害日本人民的。日本投降,也使日本脫離了戰爭的苦難,日本人民才得以過上安穩的日子以至富裕的生活。
毛澤東的這一論斷,不僅對于抗日戰爭乃至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來說都是正確的,而且對于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一切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屬國的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來說,都是科學的理論。因為資本主義發展為帝國主義,使全人類在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民族的壓迫和剝削,把全世界劃分成為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資本帝國主義既剝削和壓迫雇傭奴隸,又剝削和壓迫殖民奴隸,從而使“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國際主義口號,發展成為“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這樣,就把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和無產階級革命聯系在一起。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從而,這一歷史時期的中華愛國主義就已經成為具有國際主義屬性的愛國主義,中國共產黨把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結合起來,抗日戰爭的行動,就是國際主義在中國的實現。
社會主義時期的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看在什么樣的歷史條件之下來決定。中華愛國主義在社會主義時期具有了新的內涵。與新中國建立前相比較,愛國主義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中華民族已經擁有自己新的獨立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華民族擺脫了被壓迫民族的卑下地位,成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獨立國家。祖國已經舊貌換新顏,因而愛國主義就有了新的內容。以前主要任務是挽救民族危亡,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現在則主要是保衛和建設祖國,使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獨立自主,不受外侮。二是中華民族已經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推翻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工人階級已經成為民族的領導階級,人民有了自己的國家,成為國家的主人。隨著社會主義的建立和發展,中華民族已具有新的社會主義的精神面貌和社會政治面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
現今的中國,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民族觀、國家觀。它與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決不相容而且是互相對立的,既反對大民族主義,又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堅決反對一切民族分裂主義。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發展繁榮。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成為中華各族兒女熱愛祖國的共同道德追求。
中華愛國主義已經并將繼續進一步對人類作出自己更大的貢獻。59年前,毛澤東主席已經指出:“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這樣。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而這種貢獻,在過去一個長時期內,則是太少了,這使我們感到慚愧。但是要謙虛。不但現在應當這樣,四十五年之后也應當這樣,永遠應當這樣。中國人在國際交往方面,應當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消滅大國主義。”
中國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一經提出,就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廣大中華兒女的共同向往,已經成為中國走向未來的鮮明指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已經成為中華愛國主義的總命題,新篇章。
中國夢,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集中了新時期中華的愛國主義精神,它既繼承了傳統,又具有創新的內容,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統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新的能量。中國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上,放飛中華兒女的夢想,必將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放出更加燦爛的花朵,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
中國夢,體現了理想和現實的統一。人一定要有理想。當然,“我們不會為了理想而忘掉現實,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亞”(恩格斯),但也不能為了現實而丟棄理想。沒有理想就沒有未來,偉大理想就是現實的精神力量。“神奇的預言是童話,科學的預言卻是事實”(列寧)。中國夢,正日益夢想成真。我們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夢,愛國主義把每個人的夢與國家民族的夢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凝聚成為實現夢想的強大力量。
實現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人民實現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永遠不稱霸。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中華愛國主義在國際交往中的信守。
中華愛國主義是具有國際主義精神的愛國主義,是具有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內容的愛國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這一社會主義宏偉目標的實現,將是共產主義發展史上的光輝成就。它不只是屬于中國人民的,也是為整個人類進步的崇高事業所作出的寶貴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