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概括地講,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我們每天都跟文化打交道,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每一種文化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成分共生的,呈現多種文化成分相融合的狀態。中華文化更是如此。談論中華文化,應認識到它其實是個大包容的概念。
過去我們經常說,中華文化是“黃河文化”“黃土地文化”,具有內陸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來,隨著考古新發現和學術界對中華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中華文化并非只有黃河文化一源,長江文化同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但二者具有不同特征。如果說黃河文化具有內陸文化的特征,那么,由于長江自古以來航運便利、出?谕〞常L江文化已多少帶有海洋文化的特征。或者至少可以認為,用內陸文化去描述長江文化是不全面的。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反映在文化思想方面,也呈現不同風格!对娊洝纷鳛閷憣嵵髁x文學的典范,產生在黃河流域;而浪漫主義文學的鼻祖《楚辭》,則產生在長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誕生在黃河下游;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則誕生在長江中游和下游。自古以來,黃河和長江這兩河兩源文化相互交融而又各自發展,哺育著中華民族。
中華文化除了起源是多元的,學術思想也是多元的。儒、釋、道三家并存,就是學術思想多元的體現。儒家在漢代地位隆起,此后一直是社會思想的主流,成為中華文化的大傳統。但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同樣對中華文化有著重要影響。他們后退一步,以“弱”態制衡“強”態,出發點和歸宿都本諸自然,這與孔子、孟子思想有很大不同。如果說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所要面對和解決的是人與人的關系,那么,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所要面對和解決的則主要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人與自然為一體,以自然而然為旨歸。除了儒、道兩家的思想,佛教思想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也不能輕視。有一種說法叫“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說的是儒、釋、道三家不是互相排斥、水火不容的,而是相互吸收、合作互補的。從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包容性。因為自漢以后,儒家思想一直占據主流思想的位置,如果不是儒家的包容性,釋、道兩家不可能獲得發展的空間。
中華文化的又一個特點是不排外,這也體現了它的包容性。儒學對佛學的態度,說明中華文化的大傳統是不排外的,對來自遠方的思想能夠雍容接納。在民間,即使是偏遠地區、比較閉塞的地區,那里的民眾也不排外。他們對異風異俗能夠取一種尊重和欣賞的態度。與此相關聯的是,中華文化不具有侵略性。中國歷史上的漢朝,國力強盛,把王昭君送到北方塞外的邊族,以結永好。唐朝是多元繁榮的盛世,又把一位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在最強大的時候,用和親的方式與鄰居建立敦睦友好關系,彰顯中華文化與鄰相處遵循的是以“和”為大道的思路。
不僅中華文化,其實“中華”也是個大包容的概念。只要了解中國歷史,就能體會到這種包容性,就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國。實際上,今天的世界同樣是多元并存的世界,不可能有哪一個國家擁有一統全世界的能力。人類應該承認差別,保護與尊重多樣性。在這方面,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顯得彌足珍貴。人類的發展總歸是存異求同的!兑捉洝氛f道:“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道路、途徑、方法、手段不必相同,終極目標常常不無共指。文化發展如此,其他方面也是如此,都應提倡包容。比如現代化,并非只有一種方式,同為現代化早發國家,美國的方式就與歐洲的方式不完全相同,亞洲國家的現代化方式又與歐美國家不盡相同。像中國這樣的現代化后發國家,顯然需要探索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