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國低碳日活動15日正式啟動,今年的主題是“低碳城市:宜居可持續”。作為國家低碳建設試點省,廣東圍繞主題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動員社會各界參與節能降碳,推動形成綠色化生產生活方式,積極營造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
低碳發展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新常態下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實現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不過,總體上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制約。實踐告訴我們,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建立在資源得到高效循環利用、生態環境受到嚴格保護的基礎上,并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正是基于此,中共中央、國務院上月初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其中,明確提出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
廣東在推進城市低碳發展中起步較早。2013年省政府與住建部簽署協議,合作共建全國首個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示范省。同年,在全國率先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現在廣東已成為全球繼歐盟、韓國之后的第三大碳市場,一、二級市場的累計碳配額成交量和成交金額在國內各試點省市區中更是遙遙領先。與此同時,廣東制定并出臺了包括《低碳生態城市建設專項規劃編制指引》《碳排放管理試行辦法》《綠色生態示范城區規劃建設指引》《生態控制線劃定工作指引》等一系列節能減排方案,為全省積極推進低碳城市建設奠定了制度基礎。更為直觀的統計數據也證明了我省節能減排工作的積極成效:“十二五”前四年全省碳強度累計下降17.45%,超額完成進度目標,連續兩年國家考核評為“優秀”等級;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項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完成總體順利,PM2.5、PM10年均濃度分別比全國低35.9%、42.9%。
盡管我省節能減排工作成效顯著,但目前仍存在產業結構調整長期性與節能減排緊迫性、節能減排高標準嚴要求與約束激勵機制不完善、節能減排工作深度廣度不斷擴大與基礎薄弱“三個基本矛盾”。這些問題還將長期制約著我省節能減排工作,全省綠色低碳發展形勢仍然不容樂觀。更為迫切的是,今年是“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現在距年底只有6個多月時間,我省還沒有完成“十二五”期間單位GDP能耗下降18%的總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補齊短板,不折不扣兌現剛性約束指標,全力以赴打好節能減排收官戰役。特別要狠抓工業、公共機構、交通運輸、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節能減排;狠抓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電機能效提升計劃和萬臺注塑機節能改造試點示范工程實施;狠抓重點區域節能減排,新上項目能耗不得高于所在市2015年單位GDP能耗目標值;狠抓重點企業節能減排,開展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加大節能獎懲問責力度;狠抓運行監測和執法監察,做好節能減排考核,強化形勢分析預警,加強節能監察執法和督查督辦。
加快推進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和大勢所趨。中國去年已經宣布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面對這一國家目標,我們要堅定不移將綠色化上升為我省永續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和過剩產能,堅持追求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