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寂多年后,中國核電(601985,股吧)迎來新的發展高峰期。
6月15日,李克強總理視察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詳細了解了“華龍一號”等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創新成果,并表示核電不光要在國內發展,還要“走出去”。
在近日召開的第七屆中國核電前沿高峰論壇暨中國國際核電技術和裝備合作論壇上,與會專家也對中國核電未來的發展滿懷信心。
“中國核電要想加速"出海",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大家協同一致走出去。”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核能分會副會長田力這樣表示。
廣闊的前景
中國核電目前的規模有多大?
一組數據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工作人員李曉萌在會上指出,目前,中國核電的裝機量只占到總量的1.5%左右,核發電量只占據總發電量的2.3%。
這個數據,和法國等發達國家相距甚遠。當然,這也意味著中國核電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014年12月,隨著5臺核電機組的陸續投運,中國共投運22臺核電機組,總裝機2010萬千瓦,發電量1280億千瓦時。
2015年5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機組“華龍一號”示范工程—中核集團福清5號核電機組開工。
“近年來,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核電發展的重要性。加快核電發展,對于調整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等都具有重要意義。”上海市核電辦公室主任韋平表示,今年以來,后續還會有很多核電項目陸續開工,我國核電正進入更加安全、穩妥有序的發展新階段。
曲折的步伐
目前,核電已經和高鐵一樣,成為中國外交的一張名片。
“應該說,核電"走出去"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秘書長胡衛平介紹,中國核電企業先后參與巴基斯坦、英國、阿根廷核電項目投資,成為國家領導人在高層訪問時重點推銷的項目。
但目前來看,中國核電的“走出去”之路并不太順利,或者說,即便在核電的發展過程中,也一直存在安全等方面的爭議,導致發展速度并不算快。
“我們搞核電的人,都比較羨慕高鐵。核電早在上世紀六七十代就開始起步,而中國高鐵也就近些年才開始發展,但是成效比核電要大。”田力指出,國家缺乏穩定、正確的“核能觀”。導致多年來發展核電的政策搖擺不定,走走停停。
最終,連韓國這樣后來才開始發展核電的國家,也開始向阿拉伯國家出口核電技術,“當然,也是韓國的這個例子警示了政府,需要加快核電發展的步伐”。
進入2015年,中國核電“走出去”的步伐已然加快。4月,習近平總書記出訪巴基斯坦時,就簽署了出口5臺“華龍一號”的協議。
頂層設計不容忽視
李曉萌表示:“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推動核電走出去,與世界分享中國核電發展成果,助力全球清潔能源的發展。”
那么,未來中國核電如何能夠在與國外核電大國的競爭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呢?
與會專家認為,首先,國家應當具備正確的“核能觀”,在政府層面應當高度重視。田力指出,核電走出去有三方面要素,即硬實力、軟實力與巧實力,而“政治家的重視程度”以及“在外交中的分量”就是巧實力的重要部分。
他認為,核電走出去,須做好頂層設計,制止國內核電企業的惡性競爭,協同走出去,“可以整合國內資源,創新合作模式,建立中國全球一體化的核電財團”。
“僅僅依靠領導人做海外推銷員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深度的市場滲透與商務開發。”在具體做法上,田力建議,應當建立中國核電技術與裝備海外商務開發聯盟,了解需求、開發市場、落實項目、立足總包,“很多國家不單純是需要核電技術,而是一整套方案。因此,要實現中國核電技術與裝備從簡單的產品賣出去,到提供能源電力系統解決方案的咨詢服務與系統集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