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武漢市委召開十二屆八次全體(擴大)會議暨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動員大會,誓言:用5年至10年時間,基本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躋身全國創新型城市第一方陣,再用10年至20年,成為全球重要的創新型城市。(7月21日 荊楚網)
作為武漢人,心底都有一個“武漢情結”;作為武漢人,我們內心深處深深地愛著武漢;作為武漢人,我們無時無刻不希望武漢發展的更好。
在中國近代史上,只有兩座城市會被冠予“大”字,一個是大上海,另一個就是大武漢。大武漢,印刻著武漢昔日的輝煌,也寄托著武漢發展的夢想。大武漢,天元之位的地理位置,通江達海的九省通衢。但是在改革開放后,當沿海城市在對外開放的大潮中迅速崛起的時候,曾經的大武漢卻沒有在這一輪發展中成為“弄潮兒”。
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中央重點發展珠江三角洲,80年代末傾力打造長江三角洲,90年代中重點建設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帶,90年代末實施西部大開發,2003年又提出了振興東北......。中部似乎變成了被政策邊緣化、被遺忘的角落;而武漢整體實力的相對滑落其實正是中部地區長期發展止步不前的一個剪影。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三四名滑落到10名開外,武漢的綜合經濟實力甚至被東莞、無錫等二三線城市所超越。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略顯落寞、但從未放棄自身努力、一直尋求發展機遇的大武漢終于等到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的獲批,上千萬的武漢市民為此而歡欣鼓舞、歡呼雀躍。幾十年來一直自強不息、埋頭苦干卻與國家發展政策屢屢擦肩而過的大武漢,不會也不能再錯過這個“破繭而出、羽化成蝶”的大好機會。
如今,又到經濟新常態,站在“互聯網+”的風口處,依靠要素驅動和資源消耗支撐的傳統發展方式將難以為繼,大武漢又當何去何從?“回望過去,武漢能有近代以來的輝煌,能有今天的地位,靠的就是創新。創新決定城市未來。只有堅持創新,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在城市之間日趨白熱化的競爭中,武漢絕不能輸,輸了就輸掉了未來!”,“對標硅谷深圳,以其為榜樣,向世界一流城市學習”,“力爭用5-10年時間,基本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躋身全國創新城市第一方陣。再用10-20年時間,躋身全球重要的創新城市行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語氣鏗鏘。
“在城市之間日趨白熱化的競爭中,武漢絕不能輸,輸了就輸掉了未來!”還有“力爭用5-10年時間,基本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躋身全國創新城市第一方陣。再用10-20年時間,躋身全球重要的創新城市行列。”簡簡單單兩句話,阮成發書記一語道出了略感憋屈的武漢人封存內心深處已久的希望,我們大武漢就應該這樣子。
如果你認為這只是政府一時興起、口頭上說說而已,我們武漢人卻不認為是這樣。為了徹底改變市容長期臟亂差、被人詬病為“大縣城”的現狀,阮成發書記卻不畏個別人所起的“滿城挖”的外號和施壓,毅然決然地要堅持把武漢打造成“美麗武漢”、“美麗江城”。
如果對武漢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決心心存疑慮,看看本次武漢所作的針對性舉措:出臺“城市合伙人”計劃,頂尖人才創業可獲億元資助;打造最活躍的“天使之城”設1億元創新創業投資基金;構建遍布全城的眾創空間全面取消小微企業注冊門檻;重金推進互聯網金融產業設立10億元發展引導基金;鏈接全球創新“尖峰”城市引進超200家一流研發機構;啟動市民“一卡通”免費WiFi全覆蓋,網費全國最低網速全國最快;要創新發展,重點打造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世界前沿產業領域;全力引進和支持領軍人才和青年才俊創新創業,為創業者提供上萬公租房......
作為武漢人,我們此刻是開心愉悅的;作為武漢人,我們對政府是心存感激并充滿信心的;作為武漢人,我們一定會萬眾一心,為武漢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竭盡全心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