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數據表明,中國風電2010年累積裝機容量達到4182.7萬kW,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裝機大國。但同時,風電的發電量只有500億千瓦時,仍低于美國,并網容量也只有吊裝容量的30%左右,遠低于國際水平,嚴重影響了風電效率和效益水平的提高。
中國的風電行業近5年的發展速度十分迅猛,用5年的時間實現了歐美發達國家近30年的發展進程,在產業不斷進步市場規模快速發展的同時,其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也是明顯的。首先是中國風電裝備的質量水平,包括設備完好率、發電能力等還有待提高,其次并網容量與吊裝容量的差別,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如何從裝機大國轉變成為風電利用大國,成為了中國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而風電并網又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重中之重。
首先,風電發展的速度超乎所有人的預期,而電網建設卻是按照常規進行,這使得依據國家風電發展規劃進行的電網建設難以滿足風電快速發展的需求。風電與電網兩者在規劃和建設方面存在著嚴重的脫節正是目前風電并網瓶頸的成因。
其次,風電作為一種間歇性電源,穩定性存在著先天的不足,而這一特性也是電網對風電缺乏興趣的最主要原因。雖然可再生能源法要求電網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發電電量,2008年頒布的《十一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也明確要求電網企業要在2015年和2020年接收1%和3%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但是這些規定至今沒有落到實處,即使電網沒有接入可再生能源也并沒有得到懲罰。在這種零負擔的情況下,電網企業接納風電的意愿也降至零點。懲罰機制失靈。《可再生能源法》和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費用分攤的實施細則中都對電網企業收購風電給予一定的補償,以及電網為接納風電而建設增容的部分可以進入成本核算等,但這些收入與電網這個高度壟斷企業的總收入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根本不足以激勵電網積極接納風電。
更深層次來說,歐美近30年的風電事業發展是建立在較成熟的自由電力市場的基礎之上的,充分利用了市場機制和行政措施兩種手段來解決風電發展中的各種問題。而我國的電力市場發展尚不成熟,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技術開發、利益分配和微觀均衡等基本功還十分欠缺。目前雖然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實行了基于電量的電價補貼政策,但現有電價機制未能反映各類發電項目的電能質量和實時市場價格,費用分攤制度未能補償電力運行增加的成本,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發電與常規電力系統之間在電網建設和電力調度方面必將出現成本分攤和市場競爭問題。可以說,目前電力體制的陳舊束縛了可再生能源市場的良性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