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把握電力需求的結構性調整
通過改革開放,我國形成了經濟增長的“中國模式”,這種模式并非一成不變,而要根據國情變化不斷調整和創新,在應變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當前,資源與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中必須要面對的關鍵問題,迫使社會轉型向環境友好型與節約型社會看齊。同時,經濟重心逐漸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過渡轉移,第三產業的增加占比總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從電力消費結構來看,盡管第二產業的電力需求仍然占較大比重,但從近幾年的趨勢看,第二產業的電力需求占比在逐漸下降,而第三產業電力需求量占比正逐步提高,而這與經濟重心的轉移是匹配的。從二產內部看,鋼鐵、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產能已經飽和或達峰,而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新興產業等是二產的新增長點。就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的趨勢來看,研判未來二產電力強度呈加速下降趨勢,而三產電力強度則受交通電氣化和辦公自動化的發展呈降速上升趨勢。
截至目前,我國用電負荷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及珠三角地區。從用電結構來看,工業用電量占比從1990年的78.22%下降至2012年的72.81%,生活用電占比從1990年的7.72%上升至2012年的12.50%。從生活用電情況來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人均生活用電達到700kWh左右;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人均生活用電量已達790kWh以上。2000年至2013年間,全國居民生活用電量維持年均增速10%左右,北京、廣東等發達地區人均生活用電量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增速相對緩慢。未來10至15年是我國完成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跨越的關鍵階段,根據北京、廣東、上海的經驗,此階段居民用電增速有顯著放緩的趨勢。
綜合上述分析,“十三五”電力需求將步入中速增長期,年均4%左右;2020年后會進一步降速到3%以內;2030年后將進入1%左右的飽和低速增長階段。
電力規劃思路必須調整
一直以來,電力部門主要通過單純增加發電裝機容量滿足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這種發展模式急需調整。
第一,節能是最重要的能源資源,歐美國家已普遍實現電力能效每年節節電1%以上的目標。而我國一方面在規劃層面上未將能效作為重要資源納入規劃,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電源的快速擴張;另一方面,能效政策實施力度也顯著不足。當前,電網公司每年完成上年電量和最大負荷0.3%的節電目標,與歐美發達國家相去甚遠。因此,“十三五”期間,應把大力落實能效政策作為優化電力行業發展的重要措施。首先,電力規劃應以“節能優先”為原則,把能效資源納入電力綜合資源戰略規劃。其次,如果實際電力需求增速超出預期,可在能效領域挖掘潛力,最終達到能效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0.6%—1%的目標。
其次,以煤電為主的規劃思路需要根本性的調整。燃煤發電在我國始終占據著絕對優勢,不僅是因為資源稟賦帶來的經濟成本優勢,還因燃煤發電機組具有穩定可控的出力特征。不可否認,作為主力電源,煤電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巨大,而當前環境代價日益凸顯,溫室氣體峰值約束日益強化,而可再生電力、氣電的經濟性有望大幅改善,有必要從根本上調整各類電源的定位,特別是要在新增電源中優先發展清潔能源,煤電的位置應由一直以來的“主力”調整為“補充”。
“雙反”未能拯救歐洲的劣勢企業
歐洲是太陽能開發的先驅者之一,2008年歐洲企業占全球光伏電池產量的27%,遠高于日本的16%和美國的14%。除此之外,歐洲還曾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裝機市場。有媒體用“光芒四射”形容當時歐洲光伏產業蓬勃發展的局面。然而隨著歐債危機的爆發,投資下降,市場萎縮,特別是來自亞洲企業的激烈競爭,歐洲光伏產業風光不再,企業接連破產,產值急劇下滑。有分析認為,歐洲光伏產業步入了“寒冬”。
根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數據,2010年歐洲光伏制造業的產值達到200億歐元,到了2014年產值就直線下跌至25億歐元,與2010年相比損失高達85%以上。歐洲制造光伏組件2008年在全球所占份額達到25%,到了2013年則下滑至9%,世界前十名光伏組件制造商沒有一家是歐洲企業。2008年,全球80%以上的新增光伏發電容量位于歐洲,而到了2013年歐洲在光伏應用端最大的年度新增裝機市場地位被中國取代。
為了保護本土陷入低谷的光伏產業,歐盟多次動用“雙反”貿易措施抵擋中國企業強有力的競爭。然而“雙反”并沒有起到保護歐洲企業的作用,結果則是兩敗俱傷。“太陽能電力歐洲”主席奧利弗?舍費爾最近公開表示,自2013年12月以來,反傾銷和反補貼稅已在歐洲應用于原產于中國或委托中國加工的晶體硅組件和電池,由此帶來的歐洲對中國太陽能產品施加的關稅以及相關價格承諾,很可能是造成歐洲太陽能裝機量年增長率減速的直接原因。“回歸到公平的競爭環境,將有助于歐洲的太陽能發電增長,并支持歐洲電力市場實現其具有挑戰性的減排目標。消費者也將能用最好的價格買到大規模生產的高質量產品”。
舍費爾坦言,該協會過去的立場一直是對貿易爭端保持中立,現在則主張公平競爭,盡快消除中歐光伏貿易壁壘。
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帶來新機會
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弗拉基米爾?蘇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歐洲光伏產業在制造方面大不如前,但憑借過去幾十年里對該領域專業知識的大量積累,在研發方面依然處于領先地位,目前只是還沒有把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能力,從而在成本上無法與亞洲光伏制造商競爭。“建立一個百萬千瓦級高效太陽能電池與組件制造廠,就是要全面解決產學研脫節的問題,讓科技創新成為歐洲光伏產業涅?重生的主要支撐。”
據悉,今年初在該研究中心的召集下,來自歐盟政界、企業界和研究界的相關人士在歐盟委員會總部大樓里舉行圓桌會議,就如何落實“百萬千瓦級先進光伏制造工廠”進行了深入探討,會議的主題就是“用科技支撐歐洲光伏制造業”。該計劃將通過產學研聯合推動歐洲光伏產業從技術研發、制造工藝、產品直到商業模式全價值鏈持續創新,在目前全球光伏組件市場同質化競爭嚴重的情況下,以高性能低成本技術進行差異化競爭,創造光伏產業新的增長機會。
根據“太陽能電力歐洲”剛剛發布的《2015—2019全球光伏市場展望》報告,上世紀80年代,利用太陽能發電還是實驗室的一個項目,可到了今天,太陽能發電已經對傳統碳氫化合物發電形成很大沖擊。2014年全球共安裝了超過4000萬千瓦的光伏發電系統,借助這些系統,去年全球總裝機量已達約1.77億千瓦。在未來的5年時間里,光伏太陽能的總裝機量可能會增加兩倍,達到5.5億千瓦。
“為了讓經濟發展更加安全、可持續,光伏產業也被賦予了廣闊的發展前景。現在光伏產業正在由新興產業走向主導產業,在這一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各國光伏產業政策以及光伏企業發展戰略都需要適時調整,過去那種無條件扶持的政策和競相壓價的同質化競爭策略已經不合時宜了,在這方面我們都有過慘痛的教訓。”沃森說,唯有政府鼓勵競爭,企業不斷創新,全球光伏產業才會出現良性發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