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件
(1)伊朗核問題達成“全面協議”
2015年7月14日,伊朗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德國)和伊朗就解決伊核問題的《聯合全面行動計劃》(簡稱“全面協議”)達成一致。2015年10月18日,“全面協議”如期生效。這標志著長達12年的伊核問題談判取得歷史性突破。
“全面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
伊重申不尋求、開發或獲取任何核武器;伊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相關規定下擁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
伊核材料生產能力將受限:降低鈾濃縮能力,消除钚生產潛力
六國與伊在阿拉克重水堆改造、核燃料制造等領域開展合作;
伊接受保障監督和核查,核查人員可進入可疑地點;
聯合國、美國和歐盟將分步解除對伊經濟和金融制裁以及武器禁運。
12月15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宣布終止對伊朗秘密發展核武器指控的調查。
“全面協議”將伊核計劃重新納入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正常管制,化解了伊可能生產軍用核材料、制造核武器或退出核不擴散機制的風險。成功說服伊放棄后處理能力、限制鈾濃縮能力,以及多方共同協商的談判模式,為談判解決其他重大國際核問題提供了示范。
(2)《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九次審議大會未達成最終文件
2015年4月27日至5月22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第九次審議大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大會審議了條約近5年來的執行情況,與會代表就條約的三大支柱(核裁軍、核不擴散以及和平利用核能)及其他問題進行了磋商,但因為以埃及為首的一些中東國家認為應該推動中東無核區的建立,而美國、加拿大、英國等西方國家反對,最終導致審議大會沒有達成成果性文件。
NPT第九次審議大會反映了當前國際核不擴散領域的最新態勢。一方面,NPT締約國對核裁軍立場各異,以澳大利亞、加拿大為首的無核武器國家大力推動核裁軍,但核武器國家強調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步驟;同時,在“五核國”內部也存在矛盾。另一方面,“禁試條約”生效與“禁產條約”啟動談判因各方訴求和立場存在巨大分歧而進展緩慢。(3)美國與印度、以色列、韓國加強核能合作
2015年1月,奧巴馬行使行政權,取消美國對印度采購核材料的監督;美國不再堅持對印度實施超過或代替IAEA的核查,使兩國民用核合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5年10月,美國與以色列在民用核領域合作公開化,內容包括廣泛的民用核合作以及核材料交易。
2015年11月,美國與韓國簽署的《韓美原子能協定》修訂版正式生效。新協定的內容主要包括:經美國允許,韓國可以生產豐度20%以下的濃縮鈾;允許韓國開展干法后處理技術的初級研究;韓國的乏燃料在送往歐洲國家處理后,钚以MOX燃料形式返還。美國此舉放松了對韓國發展核燃料循環技術的限制,有利于韓國核電的出口。
印度和以色列均不是NPT締約國,美國仍與其開展核能合作,引起國際社會關注。
(4)美國B61-12機載核航彈成功完成研制飛行試驗
2015年11月16日,美國宣布完成B61-12核航彈研制飛行試驗,標志著“工程研制”階段的工作結束。
B61-12是美國最新研制的核航彈,將取代核武庫中的4種核彈(B61-3、4、7、10)。其主要特點是:爆炸當量可調(威力從300噸到5萬噸),集戰略戰術于一體;提升了打擊精度和載機生存能力;由于減少了型號類型,降低了裝備維護成本。該型核航彈于2010年開始研制,2012年進入工程研制階段,計劃2020年開始試生產。B61-12核航彈將成為美軍未來核武庫主戰裝備之一,并配裝北約組織盟國的戰機。
B61-12的研制體現了美國未來核武器更加安全可靠、更為靈活有效發展的新理念,必將提升美國與其盟國的核威懾能力。
(5)俄羅斯重申核威懾重要性,加快核裝備現代化
2015年,俄羅斯因克里米亞危機而遭到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的圍堵還未解除,又在中東地區與北約展開了博弈。俄在安全環境進一步惡化、軍事對峙愈演愈烈的形勢下,多次闡述核政策,強調戰略核威懾力量的遏制作用,并繼續推進核力量現代化。
1月,重啟核導彈列車項目,作為發射核彈的可移動平臺,計劃2019年服役;4月,第二艘“北風之神”級核潛艇滿載16枚“布拉瓦”導彈正式服役;6月,宣布將增加40多枚具備先進突防能力的新型洲際導彈;12月,進行了罕見的陸基、海基、空基“三位一體”核力量聯合試驗,協調聯合指揮和協同作戰能力,美稱之為“攤牌行動”。
年底,普京兩周內三提強化發展核武器,表示“加強我們的核潛力,實施空間防御計劃,所有‘三位一體’核力量都將配備新的核武器。”據俄國防部長稱,2015年俄“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現代化武器比例已達到55%。軍事專家認為,俄羅斯利用打擊敘利亞地區恐怖分子的契機,實際上演練了;l射巡航導彈打擊陸上目標和戰略轟炸機實施遠程打擊的能力。
(6)美國推出多款創新型核聚變裝置設計
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洛馬、波音和麻省理工學院先后發布創新型核聚變裝置設計方案,有望縮短核聚變能應用預期。
2014年10月15日,洛馬宣布,可盡快完成緊湊型磁約束聚變反應堆的設計、建造與測試,有望在十年內運行。該反應堆采用新型磁場設計,產生的磁場更強,等離子體約束性更好,核聚變反應效率更高,結構更緊湊。
2015年7月,波音獲得一項高效激光點火核聚變發動機設計專利,設計原理與火箭發動機相似。推進器的一端是一個半球形腔體,強大的自由電子激光束注入腔體后,聚焦在氘氚燃料上,引起核聚變反應,釋放能量,核聚變產生的物質通過噴射口噴出,產生推力。該方案還設計了自持供電方式。
2015年8月11日,麻省理工學院發布小型磁約束聚變反應堆設計,計劃10年內建成原型裝置并發電,電功率270兆瓦。核心是采用新型超導材料(稀土鋇銅氧化物)制作磁線圈,產生的磁場更強,能更好地約束等離子體,提高核聚變反應效率。
(7)俄羅斯新一代核能技術取得新進展
2015年7月21日,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宣布,已成功開發出一種“超純”鎳合金新材料,并利用這種新材料制造了首個VVER-TOI壓水堆“超強”壓力容器。這種鎳合金壓力容器由450噸材料整體鑄造而成,內側高6米、內徑4.5米。俄羅斯稱,該容器設計壽命可達到120年。
2015年9月,俄羅斯開始建造功率為150兆瓦、全球最大的多功能快中子研究堆,它可將新材料和燃料的研究時間縮短至原來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用于支持新燃料、新材料開發,開展反應堆物理和熱工水力研究,開展閉合燃料循環研究,發展同輻技術應用等。預計反應堆2020年投入運行。
2014年10月,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宣布,完成首批TVS-5混合氮化物燃料組件的反應堆輻照測試。2015年4月到8月,先后有9個混合氮化物燃料組件裝入BN-600鈉冷快堆,進行為期3年以上的輻照測試。與俄羅斯快堆使用的混合氧化物燃料相比,混合氮化物燃料在資源利用率、安全性和降低乏燃料后處理難度方面有優勢,目前處于工程研制階段,重點解決輻照腫脹率高、燃料元件易破損等問題。
鈉冷快堆及其燃料技術、VVER-TOI壓水堆都是俄羅斯發展新一代核能系統的關鍵技術與產品,這些技術的突破一方面為鈉冷快堆及其燃料的下一步開發打下基礎,促進閉合燃料循環的發展;另一方面將進一步推動更經濟、更高效的輕水反應堆技術發展,提高核能發電效率,促進VVER在世界核電市場的推廣應用。
(8)印度建設鈾濃縮工廠和第一座快堆乏燃料后處理廠
2015年8月,印度英?甘地原子能研究中心宣布,將啟動首座快堆乏燃料后處理廠的建設,對原型快堆乏燃料進行后處理。
該廠年處理能力在27噸乏燃料左右,目前處于場址準備階段,預計設施建設大約需要14.5億美元。該廠建成后,足以對原型快堆和計劃建造的另外兩座快堆的乏燃料進行后處理。
2015年12月,美國《外交政策》披露印度正在卡納塔克邦秘密建造軍事聯合體,其中包括工業規模鈾濃縮設施、核研究實驗室、武器和飛行試驗設施等,并推測2017年建成。報告指出,印度計劃在該場址從事熱核武器生產。
鈾濃縮、后處理是生產軍用核材料(武器級鈾、武器級钚)的關鍵技術,印度持續開展相關研究并建設工業生產能力,將進一步夯實其核威懾力量。
(9)芬蘭頒發全球首個乏燃料地質處置庫建設許可證
2015年11月,芬蘭政府向波西瓦(Posiva)公司頒發許可證,允許該公司在埃烏拉約基場址建設一座乏燃料地質處置庫。這是全球頒發的首份乏燃料地質處置庫建設許可證,是世界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工作的一項里程碑式進展。
波西瓦公司將于2016年啟動處置庫建設,計劃2023年開始接收乏燃料。目前許可的容量為6500噸,準備提高到1.2萬噸。處置庫擬先將乏燃料裝入內襯鑄鐵架的銅制容器中,運到地下400米至450米深巖床的巷道內貯存,并在容器周圍填入膨潤粘土,最后回填密封巷道,這就形成了對乏燃料的多重保護屏障。
芬蘭乏燃料地質處置庫如按計劃建成,有望成為地質處置從概念研究、科學開發走向工程設計與實際應用的第一個實例。
(10)法國阿海琺集團嚴重虧損后重組
阿海琺(AREVA)是法國最大的國有核工業企業。2014年虧損48.34億歐元,自2011年福島核事故以來已累計虧損80億歐元。2014年,除核燃料循環前端外,核能業務的其他三個領域(鈾礦開采、反應堆制造與服務、核燃料循環后段)均虧損,原因包括工程管理不善導致核電建設拖期、戰略投資失誤導致投資難以收回以及國際市場需求疲軟導致訂單減少等。
2015年7月,法國電力公司和阿,m集團簽署諒解備忘錄,同意收購阿,m反應堆業務51%的股份,成為新成立的阿,m核電合資公司(AREVANP)的第一大股東。阿,m將持有AREVANP不超過25%的股份,剩余24%的股份將對市場開放。重組后的阿,m將主營核燃料循環業務。
此次重組可以讓阿海琺擺脫經濟困境,通過聚焦核心業務進一步拓展國際核燃料循環市場。而AREVANP也可以整合優勢資源,以新的形象重新投入國際核電市場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