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定位:
綠色發展規劃
五年規劃是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治理手段之一,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明確經濟社會發展宏偉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動員全社會力量,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推動履行政府職責、依法執政,實現全體人民福祉最大化。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依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建議,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按照“五大發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新理念,精心設計了我國未來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宏偉藍圖,特別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分目標和主要指標。
“十三五”《綱要》最具特色的發展理念之一是綠色發展,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最為顯著的發展目標是綠色發展目標,生態環境總體改善;最重大的發展任務是加快改善生態環境,這包括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健全生態安全保障機制,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全面啟動綠色發展重大工程,共計4類27項,預計總投資規模累計將達到幾十萬億元。從這個意義上講,“十三五”規劃就是典型的綠色發展規劃,成為中國綠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將引領并推動一場前所未有的綠色革命,成為世界綠色發展的創新者、引領者與先行者。
從可持續發展
到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是指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也是實現中國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綠色發展來源于可持續發展,又超越于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在提出“九五”計劃建議時首次明確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對此江澤民同志專門指出:“可持續發展強調必須切實保護資源和環境,不僅要安排好當前的發展,還要為子孫后代著想,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此后的“十五”計劃、“十一五”規劃都實施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并專門設置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專篇。不過“十二五”規劃首次明確了“綠色發展”的主題,如第六篇“綠色發展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同時提出了“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
如果從人類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大體有3種模式。一是黑色發展,形象地講就是“吃祖宗飯,斷子孫路”;二是可持續發展,形象地講就是“不吃祖宗飯,不斷子孫路”;三是綠色發展,形象地講就是“前人種樹,后人乘涼”。這個“樹”就是生態資本,這個“種樹”就是為子孫后代投入生態資本、積累生態資本,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誠如習近平同志所講的“兩山論”,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從可持續發展到綠色發展的過程,就是從引進學習到自主創新,不僅是反映了人的認識的進步,更是反映了人的認識在實踐之后的飛躍;不僅是中國發展的大勢所趨,更是人類發展的大勢所趨。
“十三五”綠色發展目標:
生態環境總體改善
中國生態環境變遷大體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第二階段,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遏制;第三階段,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這既與生態環境本身的發展規律有關,更與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有關。這是因為粗放型、高投入、低效率的經濟發展方式將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反之,集約型、節約型、高效率、創新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則會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此,中國也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進入到第三個階段。
早在2001年制定“十五”計劃時,首次提出到2010年“城鄉環境質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0年減少10%”的長期目標。為此提出了一系列與綠色發展直接相關的量化發展指標:“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2005年全國總人口控制在13.3億人以內。生態惡化趨勢得到遏制,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35%。”還提出了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目標,但是實際執行情況比較差,反映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緩慢,能源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加劇”。
為此,2006年制定“十一五”規劃時,首次提出:“立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推動發展,把促進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作為著力點,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帶動轉變。”首次將主要資源環境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7項指標如期完成,其中有5項指標超額完成,反映了經濟發展方式開始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取得積極進展,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扎實推進,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取得積極成效”。初步遏制了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資源節約環保成效顯著”的核心目標,進一步強化健全了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高增長轉向中高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綠色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主要資源環境指標全部超額完成,尤其是出現了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度下降,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大幅度增長(見表1),成為世界最大的生產國、消費國,煤炭消費、二氧化碳排放出現了負增長,這就為提前到達中國環境庫茨涅茲曲線拐點,實現經濟增長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脫鉤,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創造了條件。
“十三五”規劃首次明確提出“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核心目標。要求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度減少,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這意味著中國開始進入生態環境的第三階段,這與中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等極其相關。
首先,隨著經濟增長率進入6.5%~7.0%區間,能源消費增長彈性特別是煤炭消費增長彈性都會呈下降趨勢,甚至還會出現負增長彈性。
其次,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工業特別是傳統工業在GDP中的比重不斷下降,意味著進入工業化的后期,也進入了服務業化的黃金期,更加有助于促進經濟增長與主要資源消耗總量、主要污染排放總量徹底脫鉤。
再次,發展新動能加快成長,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從利用模仿創新的后發優勢向自主創新的先發優勢轉變,互聯網與各行業加速融合,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快速增長,中國同時發動綠色能源革命、互聯網數字革命、綠色制造革命等,都會有利于促進中國生態環境進入第三階段。
“十三五”規劃
如何促進綠色發展
第一,“十三五”規劃增加了綠色發展指標。從歷次五年規劃的綠色發展指標看,“十一五”規劃有7個(實有8個);“十二五”規劃有8個(實有12個); “十三五”規劃進一步提高至10個(實有指標33個)。從歷次五年規劃的綠色發展指標占實有指標總數的比重來看,“十一五”規劃的比例為34.8%,“十二五”規劃提高至42.9%,“十三五”規劃又進一步提高至48.5%。從實有約束性指標來看,“十一五”規劃只有6項指標,“十二五”規劃有11項, “十三五”規劃16項實有指標全部為約束性指標(見表2)。這就會極大地強化各級政府履行環境保護職責的約束機制,保障如期完成綠色發展指標,甚至可以超額完成綠色發展指標。
第二,“十三五”規劃專門列出了綠色發展次優先指標,共計11個(見表3),同樣具有約束性。形象地講,中國的五年規劃是越來越綠色的規劃,這會起到促進綠色發展“指揮棒”的引導作用。
第三,《綱要》還列出了11項綠色發展次優先發展指標(見表3)。這是對上述綠色發展主要指標的重要補充,也將成為國家級專項規劃的核心指標,指導各部門特別是綜合部門(如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生態環境部門(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工業與信息化部、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國家能源局、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等)合力推動綠色發展。
第四,推進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綱要》專門提出了綠色發展八類重大工程,共計39個項(見表4)。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生態投資,5年累計額相當于“十二五”的兩倍之多,更是未來5年世界最大規模的綠色投資。這些工程項目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公益性,既針對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薄弱環節,又是具有帶動性、外溢性的有效投資,是通過物質資本、科技資本、人力資本對生態系統進行生態投資,起到“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的綠色發展、綠色投資、綠色就業、綠色消費、綠色創新的綜合性作用,為下一個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經濟社會生態永續發展夯實基礎。
第五,加強各方協調,完善規劃實施機制。根據《綱要》第八十章“形成規劃實施合力”,國務院有關部門還將根據《綱要》組織制定一批國家級專項規劃特別是重點專項規劃,進一步細化和落實《綱要》提出的綠色發展主要目標、重大任務;各地方還要與國家規劃銜接,特別是完成那些約束性指標、重點任務,盡早啟動國家重大工程項目,使之落地、生根,未來開花、結果。
結語:
中國將引領世界綠色發展
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人與自然之間矛盾日益突出,資源與能源、生態與環境、碳排放與氣候變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和限制因素。對此,中國作出了積極的回應,創新了綠色發展理念,形成了“五位一體”(特別是生態文明建設)現代化總體布局,發動了前所未有的綠色能源革命、綠色制造革命、綠色消費革命、綠色創新革命。經過4個五年計劃或規劃,中國已經走在世界綠色革命、綠色發展前沿,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綠色能源之國。2005年~2014年期間,我國水電發電裝機容量占世界總量比重從13.6%提高至27.4%,風電發電裝機容量占世界總量的比重從2.1%提高至30.7%,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占世界總量的比重從1.3%提高至15.6%,到2020年上述比重還會大幅度提高。其中五年規劃起了引導性作用、激勵性作用、助推器作用,形成了多重的政府與市場、國家與社會、中央與地方、國內與國際的合力,勢必帶動和引領世界綠色發展、綠色革命,為人類發展作出巨大的綠色貢獻。這就是中國“十三五”規劃所傳遞的最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