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之爭折射地方發展渠道窄化
發布時間:2016-04-08 閱讀次數:308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是唐代詩人杜牧千古流傳的名篇。“杏花村”到底在哪里,爭奪戰由來已久,今年清明期間再一次被搬進眾人視線。全國曾有十幾處地方稱自己為“杏花村”,其中山西汾陽、安徽池州等地爭奪“杏花村”尤甚,以至對簿公堂。(《北京青年報》4月7日報道)
鑒于年代久遠,沒有準確的考證,類似名人故里、古代名址之爭時有發生。爭奪戰的背后,有的認為是文化之辯,有的認為是利益之爭。“杏花村”作為酒類品牌,就意味著一地酒業的可能馳名;“杏花村”作為旅游品牌,就意味著一地旅游業的可能火熱……類似“杏花村”的冠名之爭,實際上就是發展機會的爭奪戰。
其實,這樣的爭奪戰很難有贏家。沒有爭到的地方,浪費人力物力精力;爭搶到的地方,表面好像贏了,但并不能盲目樂觀,如果沒有合理科學的發展規劃相配套,沒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合理經營,也不過是多了一個虛名而已,要么對地方發展推動效用不佳,要么可持續性不強。名址之爭層出不窮,表面看是地方政府等對文化歸宿的渴望,本質上凸顯和折射的,卻是地方在發展過程中后勁不足,發展渠道和途徑窄化?梢钥吹剑瑢τ谝恍┌l展渠道多樣化的地方而言,基本不存在為爭奪名人名址而幾近“反目”的局面。
即便一個地名爭取到手,帶動的也只可能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區域的發展,不可能解決地方發展中的所有問題。與其為個別發展機會費盡心機,不如齊頭并進,多條腿走路。要想止息古代名址之爭頻頻上演的現象,需要地方政府和領導在謀劃地方發展的過程中,沉下心來,更科學、更合理地規劃地方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