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貴核電項目的牽頭方,法國電力集團(下稱法國電力)一直在推遲最終投資決定的日期,這讓合作方中國核電企業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變得微妙起來。
5月12日,英國《衛報》報道稱,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的岳父、英國前能源大臣霍韋爾勛爵在上議院表示,如果法國電力放棄牽頭投資欣克利角C項目,中國核電企業則會直接接盤該項目,并在該廠址建設兩個新的核反應堆。
但這一說法遭到了中國企業的否認。5月13日,《衛報》發表文章稱,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作為法國電力在欣克利角C項目的合作方,中廣核沒有單獨參與該項目的計劃。
英國能源和氣候變化部門也發表聲明稱,英國方面并沒有提議要讓中國企業單獨在欣克利角新建核電項目。
欣克利角核電廠址,位于英國英格蘭的西南部薩默塞特郡(Somerset),已經建有兩大核電站,分別為欣克利角A和欣克利角B核電站。如今陷入爭議是欣克利角C核電站,是英國近三十年來建設的首座核電站,于2008年開始規劃。
去年10月21日,法國電力與中廣核簽署關于建設和運營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站的《英國核電項目投資協議》。根據投資協議,法國電力及中廣核主導的中方聯合體將分別占欣克利角C項目66.5%及33.5%的股份。在保持控股50%以上的情況下,法國電力有意引入其他投資者進入該項目。
這也是中國企業首次參與發達國家核電建設,中國企業一直期盼著法國電力做出最終投資決定。
按照計劃,該項目將于2017年開工,2025年投入運營,建設的兩臺EPR機組的年發電量能夠滿足英國7%的電力需求。但作為項目牽頭者的法國電力,在最終投資決定上卻一再拖延。
在簽訂《英國核電項目投資協議》時,法國電力曾表示將在幾周內簽訂項目的最終投資決策和項目合同。今年1月底,法國電力未按照預期做出最終投資決定。
對于是否投資該項目,法國電力內部高層出現了一系列爭議,最終投資決策的日期被推到了5月11日,但仍未履約。最新的消息是,可能被推遲到今年9月。
此前,這一項目就被稱為全球最昂貴核電站,去年10月,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的建造成本預計達180億英鎊(約合1686億元人民幣)。這一數額還在上升。根據《衛報》報道,法國電力近期表示,該項目最終投資總額預計將會上漲15%,達到207億英鎊(約合1937億元人民幣)。
法國電力遲遲不肯做出最終投資決定,與日趨緊張的財政狀況有關。根據業績報告,2015年,法國電力的凈利潤僅為11.9億歐元(約合87.94億元人民幣),相比上年下滑67.8%。此外,另一法國核電大佬阿海琺因債務危機陷入重組,法國電力作為其核電反應堆業務的接手者,需要大量的資金。
一直以來,欣克利角C項目都被視為中國核電技術進入發達國家的跳板。因為中廣核與法國電力去年簽署的投資協議,中廣核牽頭的中方聯合體除了參與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外,還將共同推進塞茲韋爾C(SZC項目)和布拉德韋爾B(BRB項目)兩大后續核電項目。
這后續兩大項目,才是中國核電企業最為看重的。布拉德韋爾B項目擬采用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實現中國核電技術在發達國家的出口。
欣克利角C項目的開工時間受到推遲,是否會影響到中國核電技術對英國的出口?目“暫時的推遲并不會太大的影響”,一位退休核電專家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因為“華龍一號”技術本身需要通過英國通用設計審查(GDA)才能進入,這預計需要五年左右時間。
該人士還表示,另一方面,盡管欣克利角C項目尚未開工,但是通過這一項目之前的接觸和談判,中英兩國在核電領域的了解加深,往來更為密切,為進一步的合作打下了基礎。
今年1月,來自中廣核、中核集團等中國核電企業的多達上百名代表,參與了在英國舉辦的民用核能展會。4月初,在中國舉辦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核工業展覽會暨第二十屆太平洋地區核能大會上,英國貿易投資總署(UKTrade & Investment)首次帶領了超過十家的英國核能企業參會。
英國貿易投資總署能源主管、商務參贊柯林娜在接受包括界面新聞在內的多家媒體采訪時表示,中英兩國在核電產業上的合作機會可涵蓋三個領域。
一是新建的核電項目。柯林娜稱,中國將是未來核能領域中最重要的市場,英國很多公司希望將技術運用到中國核能項目發展中,此外,在中國開發海外第三方市場時,包括英國,英國相關的核電企業也希望參與合作,幫助中國在海外的項目上取得成功。
柯林娜還對界面新聞記者稱,此次參展的多家公司,如阿美科公司(Amec Foster Wheeler)、阿特金斯公司(Atkins)、莫特麥克唐納(Mott MacDonald),都是在核能領域非常出色的咨詢公司,他們都希望能夠幫助“華龍一號”技術更快、更好地通過英國GDA審查,提高成功率。
中英核能合作的第二個的領域是燃料供應鏈的后處理方面。柯林娜表示,英國公司擁有著先進的退役技術和核廢物的處理技術,能夠幫助中國開發的核電站實現相關發展。第三個合作領域則在研發方面。據其透露,英國和中國將要共同成立聯合研發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