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5月14日報道,國家衛生計生委5月13日發布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新版膳食指南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中指出的我國居民面臨營養缺乏和營養過剩雙重挑戰的情況,結合中華民族飲食習慣以及不同地區食物可及性等多方面因素,對部分食物日攝入量進行調整,提出了膳食指導建議。
我們注意到,《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內容充實具體,針對性強,指導性強,可操作性強。比如:該膳食指南,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實踐三個部分組成,各有其位,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其中,針對兩歲以上的所有健康人群提出了六條核心推薦,分別為: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吃動平衡,健康體重;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控糖限酒;杜絕浪費,興新食尚。
這些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易記易做,朗朗上口的膳食指南,本身就是在傳播科學健康飲食理念,同時教給人們學會“吃”與“喝”,進而增進健康。這是所有家庭和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大課題,需要認真對待,積極回答好。人一生下來,雖說具有“吃”與“喝”的本能,但不見得誰都會“吃”好、“喝”好,不見得誰都能在“吃”好、“喝”好當中獲得健康。君不見,“吃”得不合理,“喝”得有問題,當下不在少數。因此,學好、用好《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確有必要。
現實情況一再告誡人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是一個硬道理,不可挑戰。那些吃出疾患、喝出麻煩的主兒,絕對不是個案。比如:肥胖已經成為一種慢性病,同時也成為多種常見慢性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可謂肥胖猛于虎,愁煞諸多人。近年來,很多人認為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會引起肥胖。所以,堅持不吃主食能減肥。“肥胖,不是吃主食的錯,最好的減肥方法是運動,運動能瘦體重,減脂肪。”這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都可以得到澄清和指導。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告訴大家,要“吃”和“動”平衡,才能保持體重的恒定。“吃”要做到“食不過量”,結構合理。比如:多吃蔬果、奶類和大豆,少攝入脂肪量,多吃深色蔬菜。減肥不但是減重量,更重要的是減脂肪。禁食只是丟失水分和肌肉,但不能維持長久。最好的減肥方法無疑就是運動,運動能瘦體重,減脂肪,促健康。這就是“吃”的學問,“吃”好的藍本。學好、用好《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對于持續有效減肥無疑是正確的選擇。
目前,有關減肥的版本太多太濫,任何人都不能盲目選取,更不能一頭扎進去拔出不來,而毀了自己。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去做,必有好處。減肥是如此,有效預防和治療其它疾病,同樣如此,“吃”與“喝”更要學會,并持之以恒地做到位。比如:“喝”的問題,也要掌握要領。如若不然,會有麻煩纏身。《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要求,足量飲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ml),提倡飲用白開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兒童少年、孕婦、乳母等,不應飲酒。成人如果飲酒,男性一天飲用酒的酒精量不超過25g,女性不超過15g。這些要求都做到了,將會避免“喝”出疾患。
據統計結果顯示,我國成年人營養不良率達為6%,兒童生長發育遲緩率約為3.2%,兒童青少年的消瘦率為9%;6—11歲期間的兒童貧血率為5%,孕產婦貧血率為17.2%,60歲以上的老年人貧血率為12.6%;6—17歲青少年的體重超標率為9.6%,肥胖率為6.4%,18歲以上成人體重超標率為30.1%,肥胖率為11.9%;成人18歲以上高血壓發病率為25.2%,糖尿病發病率為9.7%。這些數據表明,“吃”出來、“喝”出來的各種疾病,足以讓人一生不愉快。試想,沒有健康軀體的人生,除了“自己遭罪、家人挨累、社會破費”外,還有什么價值可談呢?實在是一種痛苦。
目前,我們已經進入“十三五”時期,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也已經加快了進程。從行業、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統籌做好健康促進各項工作,更加注重預防為主和增進健康,成為重要國家的政策措施和根本要求。其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醫療衛生法律制度進一步健全,服務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群眾健康素養明顯提升,有效控制健康危險因素、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基本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人均預期壽命在2015年基礎上提高1歲,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下降到7.5‰、9.5‰、18/10萬。
為此,國家衛生計生委不僅出臺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此前還出臺了新的《中國公民健康素養66條》。可見,國家高度重視國人健康問題。而個人獲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并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作出正確決策,以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的健康素養,完全是家與國根本利益之所在。而建設健康中國,則始于學會“吃”與“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