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錢能買到什么?一支筆?一瓶水?一個包子?也許還不夠。但有人就聲稱能用一元錢買到最新的蘋果手機、筆記本電腦,甚至還有汽車。這是真的嗎?又是否讓你有一點點的動心?(11月29日央視財經)
隨著我國網民數量的攀升,許多所謂的“一元購”開始把目光鎖定在網絡市場這塊大蛋糕上。
2016年5月,山西長治的一名大三學生小馬因為網易一元購背上8萬元的高利貸,隨時面臨退學困境。同樣是網易一元購, 2016年8月,家住陜西西安的大二學生小田,兩個月花了46萬,人生從此逆轉。翻閱報刊,新聞,關于“一元購”的披露報道早已不是新鮮事,有的虧損甚至能達到幾百萬到幾千萬。那么面對前人的血淚教訓,為何還有人不斷陷入“一元購”的陷阱呢?
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的受害人是沖著類似于網易一樣的“大品牌”而來,起初以為是熱門的“眾籌”,抱著試試的心態參與其中,沒想到掉入賭博陷阱。有的受害人明知帶有博彩性質,仍耐不住誘惑企圖以小博大,殊不知早已注定“陪襯”的命運。而一部分從中醒悟過來的受害者想要維權才發覺,這種依托于互聯網“新產物”既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去進行查處,又沒有相應的部門能夠管理,只能依靠企業自身的“良心”來進行維護。
這不禁讓筆者想到震驚全國的“魏則西事件”,和近段時間不斷發酵的“支付鴇”事件,都是打著社會服務的名義,借助互聯網平臺打政策法律的擦邊球,來實現公民利益的奪取。令人寒心的是,無論是百度、支付寶還是網易都是行業內首屈一指的大公司,用如此無底線的手段來變相行騙,實為人不恥。
當明白,一個企業要發展不是看年終收入有多少,凈利潤有多少,那些都只是紙面上暫時的數字。真正能讓企業在這個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立足的是社會責任。因為一個企業的發展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和無數民眾信任的累積。既然民眾給予了平臺足夠的信賴,平臺就有義務和責任更好的服務于社會,而不是任意消費公眾影響力和信任度來博取利益的最大化。
也當明白,一個品牌的誕生不僅僅只是企業發展那么簡單。某種程度來說一個行業的龍頭老大影響和代表著一個行業的風向和處事方式。因此類似于網易這樣的知名巨頭更當珍惜自身的品牌和形象,從企業和行業的自律做起,嚴把入口關,善用自身的管理權限,規范不正當的得利方式。唯有如此才能在不斷改進中扛起自己的社會責任,讓企業走的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