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擔當”何須蹭“雙11”噱頭
發布時間:2017-11-09 閱讀次數:3617
11月11日,這個全年唯一一個由4個相同數字組合而成的日期,從2009年便開始了一段逆襲之旅,成為了全民狂歡式的購物盛宴。相關數據顯示,幾乎每一年“雙11”,各項數據都會被大幅刷新,無論是出于打響品牌知名度或是增加訂單量的考慮,幾乎沒有商家不想在這巨量的業績中分一杯羹,“雙11”的腳步日益臨近,一次賣家、消費者的熱鬧互動又將開始。
于商家而言,這不失為一次“大促銷”的好時機,對廣大消費者而言,又何嘗不是一次“撿便宜、廣囤貨、緩使用”的良機。此時,不少媒體、論壇、博客等紛紛拋出各種“消費攻略”,各大商家也在不遺余力地打起“價格戰”“宣傳戰”“紅包戰”……一時間,各種“滿折”“滿減”“滿送”讓人應接不暇。
雖說買家有攻略,可常言道:“買的沒有賣的精!”在商家打出的“套路組合拳”下,無數消費者紛紛中招兒,不惜“剁手”也要“血拼”。此刻,從商人逐利的性質看,商家的策略無疑是成功的。但從“節后”較高的“退貨率、差評率、吐槽率”來看,“噱頭”下的利潤賺得并不踏實。
缺乏品質保障,單靠套路取勝的商家,發展必不長久。無“品質擔當”,商家面臨的不只是經濟損失,更是企業信譽及形象的毀壞,不少企業均因在“品質”上的疏忽,導致無法挽回的結果。據統計,我國平均每分鐘就有10家企業倒閉,其中很多企業就是因為產品質量不過關造成的。
何謂“品質”?在筆者看來,“品”為“品牌、品位”,“質”為“質量、質感”,“品質擔當”便是“口碑”保障。縱觀世界知名企業,微軟、索尼、華為、海爾等無一不是以“品質”取勝。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對于商家而言,為長久計,尚需塑造起“品質”意識,方可讓企業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