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立秋,顧名思義,就是暑去秋來,立秋過后,雖然暑熱仍然會繼續,但天氣的整體趨勢是慢慢向涼爽過度的,民間也有“一場秋雨一場涼”的說法。立秋標志著秋天開始到來,氣溫開始逐漸下降,谷物成熟,農民迎來豐收的季節。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蓐收等儀式。漢代仍承此俗。《后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每逢立秋日人們還有敬老的習俗。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
從唐宋時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是月,瓜果梨棗方盛,京師棗有數品:靈棗,牙棗,青州棗,毫州棗。雞頭上市,則梁門里李和家最盛。中貴戚里,取索供賣。內中泛索,金合絡繹。士庶買之,一裹十文,用小新荷葉包,糝以麝香,紅小索兒系之,賣者雖多,不及李和一色揀銀皮子嫩者貨之。”《武林舊事》中則有:“立秋日,都人戴楸葉,飲秋水、赤小豆。”而在官家,立秋這天則有迎秋的儀式,據《夢粱錄》中載:“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內,以梧桐樹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時,太史官穿秉奏曰:‘秋來。’其時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
《帝京歲時紀勝》上說:立秋前一天,要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到立秋日合家飲之,“謂秋后無余暑瘧痢之疾”。香薷飲是中醫的一個古方,由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樸三味藥組成,具有消除暑濕、預防感冒的作用。所以人們在立秋前一天便紛紛到藥鋪買好這些藥,煎好后露宿一夜,次日立秋之時涼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