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公職人員,代表的是黨和政府的形象,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對社會的影響力、示范力、作用力不可低估。
剛才,我們組織了136名監督員、433名企業家代表,開展了第四次企業評執法活動,對22個部門的61個行政審批及執法機構進行了不記名滿意度投票。審批服務類和監督管理類執法機構分別排在后三位的,所在部門要啟動問責機制,一律進行誡勉談話,嚴格抓好整改。
政風建設取得成效,但距離根本好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重壓之下有些人“不敢”了,但還沒有真正達到“不想”“不能”的程度,有的就是為“避風頭”。過去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在是“門好進、臉好看、事不辦了”,還有人仍在頂風而上,搞所謂的潛規則,不給好處就故意刁難,特別是在一些服務窗口、基層科所隊、一線專管員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還有一些行業中介機構與相關職能部門形成了一條灰色利益鏈,變成了斂財機器。比如,有的群眾反映,辦理公產房買斷,我們的部門執意要求居民個人提交相關部門允許向個人出售公產房的批復,這些材料本來就在部門存檔,個人根本無法提供,而且查閱住房檔案時,就是查不到。但是,給了房屋中介幾萬元錢,事情就解決了。對這樣的部門和中介機構,企業和群眾的意見仍然很大,必須下力氣整頓規范,斬斷其利益鏈條,進一步凈化行政審批外部環境。
當今區域競爭,正在從比區位、比資源,向比營商環境、比行政服務便利化方向轉變。哈爾濱地處我國東北端、氣候寒冷,企業的建安成本、生產成本、物流成本都相對較高。我們引進一個項目、培育一個企業,往往要歷盡千辛萬苦,遭遇千難萬難。如果因為某個部門、某個人的庸懶散拖、吃拿卡要,把企業逼走了,不僅會讓大家的艱辛努力付諸東流,而且還會給外來投資者留下“虎狼之地”的印象,長此以往,將嚴重損害城市的競爭力和吸引力,損害黨委和政府的形象。
良好的政風環境是最好的招商名片。本屆政府2012年成立以來,始終把創優環境作為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先導性、基礎性、保障性工作,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以行政問責為核心的政風建設活動,強化行政問責,規范涉企執法,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完善企業監督評議,三年行政問責和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600余起,處理各類人員超過千余人,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外商和企業對哈爾濱的信心越來越足、投資力度越來越大。
黨風政風在百姓眼里就是“官風”,“官風正則民風淳”。每一位公職人員,代表的是黨和政府的形象,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對社會的影響力、示范力、作用力不可低估。我們每一名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一定要在思想上深刻認識破壞經濟發展環境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嚴重危害,在行動上自覺改進不良作風和沉疴陋習,人人爭做轉變作風的排頭兵、優化環境的實踐者,為促進全市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