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明確,通過政府引導、整合資源,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等五項重大工程,實現長期制約制造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突破,提升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5月19日新華社)
正如工信部長苗圩所言,從大的方向上來說,“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是不謀而合、異曲同工,差異在于兩國工業發展階段不同。而之所以工業發展階段不同,很大程度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中國工業化起步較晚。也正是因此,中國要變成制造業強國,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我們今天到處談論“工業4.0”,或者我們說的“中國制造2025”,和過去不同的一個很大背景是,互聯網正在改造和重塑制造業。應該說,中國的互聯網產業發展是比較超前的,傳統工業發展也有了很好的基礎,這為我們實現“中國制造2025”目標,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相對不少其他行業發展得更超前,甚至在國際上一些領域還處于領先,很大一個因素是因為互聯網行業市場化程度較高,受到的各種約束,包括國有企業的擠壓更小。顯然,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其實就是需要更進一步發揮市場的作用,將各市場主體的創造力更好地激發出來。這一點,十八屆三中全會也進行了明確和強調。
市場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主體,只有激發更多的企業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各種試錯、努力、實驗,才有可能產生滿足人類未來需求,并在市場占有率、創造力上處于優勢地位的各種制造業產品和制造業企業。今天我們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些創業者會失敗,但總有一些會成功。需要警惕的是,過往,中國不少行業的成功者,靠的不僅僅是產品,很多時候和門檻準入、壟斷,甚至和權力交換、尋租不無關系。這樣的企業,即便短期內成為國內市場霸主,但走出國門拿出去較量,競爭力往往不夠。
如果我們在通往“中國制造2025”的路上,繼續出現太多類似的情況,恐怕很難有好的結果。還譬如,過去幾十年,我們搞了很多產業引導和扶持政策,但是最終成長起來的優質企業有限。反倒在一些沒有扶持的領域,沒有獲得太多補貼和支持的企業中誕生了行業巨子。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政府扶持和引導,有其價值,但過去的手段存在缺陷,效果也就不夠好。
回到文初所言,企業才是市場的主體,那么最重要的就是為企業發展、創新營造一個好的環境。就目前而言,我們在行業市場準入、稅費改革、行政審批、政府效能、金融開放程度等很多方面,還有不少改進的空間。企業最需要的是公平的規則和競爭環境,在公平、開放、有力的競爭中,會逼著企業必須創新。一個好的營商環境,是企業最期待的,也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目標的充要條件。另外,教育、科研體制等方面,我們也需要進行必須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