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負責人接受采訪稱,未來10年中國將建60臺核電機組。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林誠格解釋,要完成國家規劃,按目前在運28臺、裝機容量2614.8萬千瓦,在建26臺、裝機容量2912萬千瓦計算,到“十三五”末,可以達到5800萬千瓦,但少了3000萬千瓦在建規模;所以“十三五”內需再建28—30臺機組。按同樣速度,到2025年,還有30臺左右需建。
與此同時,《河南省“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南陽、信陽、洛陽、平頂山四市將建核電項目。
全國和各地爭相建造核電站的目的是,解決能源問題,讓公眾享受到更多和更便宜的電能。并且,對于核電站的核心問題——安全,有關專家得出的結論是,核能是安全、環境友好能源。
然而,核能是否安全,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較之以前的核能是綠色能源的說法,在事實面前,專業界的提法后撤了,不稱綠色,而稱友好。但是,這樣的安全和友好的能源其實是有前提的。
核能的安全不是百分之百,也因此,一旦發生事故,這樣的核能就不再是綠色的和友好的,而是災難深重的和人類與地球永遠都承受不起的,比人工智能毀滅人類和地球要徹底和迅速得多。
不過,對于核能專家們來看,核電站的安全是人們常說的“足夠大的利益+可以承受的、可控的風險”,業界要做的是“盡可能降低風險”。“主張一種毫無代價的收益”,這是不現實的。
好吧,問題就在這里。盡可能降低風險并不意味著沒有風險,但是這樣的風險一旦出現,就是人、所有生物、生態和環境難以承受的,而非可以承受的和可控的。沒有哪一個專家可以保證核電站出了事故是可控的,切爾諾貝利的災難是如此,福島核電站災難更是如此,直到現在都難以解決,對人和環境的創傷還在擴大。
建造核電站茲事體大,遠不是專家和政府就能拍板決定的事,看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要經過全民同意才行,在中國也應當如此,或經過全民公決或經過省級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和認同。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副教授雷奕安的文章《挺核反核雙方的19個問題》已經對是否要建核電站提出了比較全面的思考和科學分析。作者認為,如果沒有核電,中國的發電能力完全可以滿足發電量的要求,此外還有巨大規模的發電能力在建,包括基數已經很大的可再生能源,即水電、風電和光電。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增長量完全可以覆蓋未來許多年的需求。此外,也有一些專業人員提出,中國建核電是多余的。
不過,要不要建核電最為關鍵的門檻是,要看人類現有的能力是否足以處理核電站意外,這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首先是出了事故后,人們有沒有技術和能力應對這種巨大的災難。2011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事故后,現在2號機組安全殼內部最大輻射值還在持續升高,可能達到每小時530西佛(1西佛為1000毫西佛),人若暴露在這種輻射中幾十秒即可致死。并且,福島核電站污染水還在源源不斷向海里排放,并經過洋流污染全世界。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后釋放的輻射劑量是廣島原子彈的400倍以上,世界衛生組織稱,500多萬人受到核輻射影響,事故前后3個月內有31人死亡,之后15年內有6-8萬人死亡,13.4萬人遭受各種程度的輻射疾病折磨,方圓30千米的11.5萬多民眾被迫疏散。
除了成千上萬的人因輻射死亡、致殘、致病和危及后代外,大約有165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核輻射危害,棲息于這片土地上的動物、植物也遭到滅頂之災。這樣的災害要延綿多少年,專家也說不清楚。
其次,即便現有核電站技術是安全的和有保證的,但是,無法保證管理上百分之百的安全。在日本核電站工作了20年的工程師平井憲夫說,“核電廠絕對安全——這只是紙上談兵罷了。”圖紙上設計出來的絕對安全的核電站方案,實際上是無法在施工和運行中實現的。
即便技術和管理這兩個要素都到位,也無法抗拒設備老化和自然災害而引發的核災難。在核電廠,有長達數十千米的各種配管交織如網。這些配管被上萬個焊接點黏合,就像人體的血管,哪怕一條破損,就可能引發重大事故。
再退后一步,即便可以保證核電站百分之百的安全,但是人類在可以看到的未來也幾乎永遠無法處理廢棄核燃料帶來的危險和災難。
核燃料在燃燒后的乏燃料可以在反應堆乏燃料池內“冷卻”20年,即便如此,也達不到可以排放或者無害存放的標準。例如,國內新規劃的核電站都是以500萬千瓦為基準,為60百萬千瓦天/噸鈾。燃耗60百萬千瓦天/噸鈾的乏燃料,存放20年后,還有幾百瓦每噸的放射性,以每噸300瓦計,一年有9.5 x 10的6次方西弗(雷奕安副教授的推算)。
普通人每年接受放射性劑量的上限是5毫西弗,即0.005西弗,只有上述數字的20億分之一。也即“冷卻了”20年之后的乏燃料,放射性仍然是普通人接受極限的20億倍,也是背景放射性輻射的約50億倍。
這也意味著,人類必需要把乏燃料用類似切爾諾貝利的石棺封存起來,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爆炸后,切了一個混凝土石棺將4號反應堆密封,但設計壽命只有10年,現在烏克蘭從全球28個國家集資15億歐元(約合110億人民幣)建一個新保護罩,高110米,長257米,寬164米,大小與巴黎圣母院或者兩架波音747飛機相當,使用壽命是100年。但是,這樣的保護罩能否完全阻止核燃料輻射同樣存疑。
而且,核燃料鈾235的半衰期是7億年,人類有多少代人能與之抗衡?核災難是不會有底線的,在人類尚無控制核事故和處理核廢料的能力之前,最好別去捋虎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