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漢印發《武漢市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2017-2022年)》,期望通過六大工程形成具有示范效應的武漢版低碳生活生產模式。
《計劃》中的六大工程包括產業、能源、生活、生態、基建、示范工程六個方面。明確武漢市碳排放峰值目標,經過5年左右的努力,到2022年,全市碳排放量基本達到峰值,碳排放量控制在1.73億噸。
《計劃》以天然氣、電力替換煤炭消費。到2022年,武漢將建成高壓管道700公里以上,各類天然氣場站270座以上,建成白滸山大型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一期項目。
新能源汽車也是下一步低碳發展的重點。《計劃》提出到2022年,武漢市新能源汽車推廣量達到4萬輛,在配套設施上建成150個以上集中式充換電站、7萬根以上充電樁。
全面禁止新建高污染項目
《計劃》從產業低碳工程、能源低碳工程、生活低碳工程、生態降碳工程、低碳基礎能力提升工程、實施山體修復及山體公園建設工程六個方面(即六大工程)明確了實現達峰目標的具體措施。
《計劃》提到,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提高農業低碳化水平,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實現全市產業結構的低碳化。全面禁止新建鋼鐵、水泥、平板破璃、焦化、有色金屬等行業高污染項目。嚴禁在長江、漢江武漢段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布局重化工園區。
同時,將嚴格控制煤炭消費。在煤炭消費源頭進行控制,對于新建項目原則上不批準新建燃煤鍋爐;到2022年,全市煤炭消費總量力爭控制在1600萬噸標準煤以內。
實現供熱面積4200萬平方米
未來5年,武漢將布局一批光伏發電項目,新建裝機容量達到25萬KW以上,建成天然氣高壓管道700公里以上,中壓干管3200公里以上,各類天然氣場站270座以上。
此外,還將推進集中供熱(冷),以熱電聯產為主,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和工業余熱為輔,地源熱泵、江水源熱泵和生物質燃料鍋爐為補充,到2022年,實現全市主城區和各開發區生產生活供熱配套。
2022年建成7萬根以上充電樁
此外,還將優化發展綠色公共交通,打造“地鐵城市”。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三鎮”、通達“新城”的軌道交通網絡體系,軌道交通總里程達到400公里,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運量的比重達到50%以上。建設以國鐵樞紐為節點、城市軌道為骨干、常規公交為基礎、輪渡等為補充、慢行交通相銜接的一體化公共交通體系。
預計到2022年,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的比例超過60%,適時增加公交專用道。到2022年,全市新能源汽車推廣量達到4萬輛,建成150個以上集中式充換電站、7萬根以上充電樁。
新建23個公園、續建7個公園
優化城市生態格局,以山脈、水系為骨干,形成“一心兩軸 五環,六楔多廊,一網多點”的綠色骨架初現雛形。
到2022年,將建成百里東湖綠道,打造世界級城中湖典范。同時,完成山水十字軸綠化建設,圍繞主城區長江段,打造世界級城市中軸文明景觀帶。建成“縱軸”諶家磯、流通巷等地區全長15.4公里長江江灘公園,以及“橫軸”漢江灣地區5公里漢江江灘公園,延伸“兩江四岸”綠化岸線至三環線城市生態帶。
到2022年,新增林地12萬畝,確保全市公益林面積穩定在90萬畝左右。新建23個公園, 續建7個公園,增加公園綠地面積810公頃。推進200個街心公園建設。實施空中花園、立交橋、人行天橋特殊空間綠化、屋頂綠化等工程。
新建20公里以上沿江江灘生態綠洲
對于一些遺留的湖泊、綠地也將進行修復工程。
到2022年,完成20個以上湖泊公園或者湖泊綠地建設,新建20公里以上沿江江灘生態綠洲。推進沉湖、上涉湖、漲渡湖、武湖、草湖等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保護恢復,建成國際重要濕地1處、省級及以上保護區3個、市級保護區2個。加快蔡甸區后官湖,江夏區安山、藏龍島,東西湖區杜公湖等國家濕地公園以及蔡甸區索子長河、桐湖,江夏區潴洋海,黃陂區木蘭花溪等省級濕地公園建設,推進濕地生態功能修復,建成國家濕地公園5個、省級濕地公園4個。
一些山體、山體公園修復也納入在內。將推進外環線以內黃陂區露甲山、蔡甸區橫山、青山區嘰頭山等12座共3980畝破損山體的生態修復,建成湯家山、鍋頂山、仙女山、仇山、將軍山、嘰頭山等山體公園。
建5個低碳示范城(園)區
低碳發展示范工程方面,以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花山生態新城等為載體,以低碳生產、低碳生活、低碳服務為主要內容,開展國家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建設,推動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生態鏈,形成可復制的樣板工程。
同時,開展低碳企業、低碳機關、低碳校園、低碳醫院等低碳單位試點,建立低碳單位評價標準、指標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到2022年,在全市創建5個低碳示范城(園)區、10個低碳示范社區、100家以上低碳示范單位。